发布时间:2019-11-06 浏览次数:23
【导 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腾飞的70年。为展示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烘托学术界百家争鸣之良好氛围、勾勒各学科研究前景与发展趋势,《思想中国》栏目推出《70年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系列文章,并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约请各领域权威专家撰写文章,简要回顾成就与不足,重在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探索。文章尽可能吸收同行专家盲评意见修改完善同时也保持尊重作者本人观点,文末附推荐意见,既可视为读者了解该学科的导读性论著,也可视为广大党员干部勤学习、强本领、长才干的鲜活教材。今日刊发70年学科发展系列文章之十九,敬请垂注。
新中国70年出版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魏玉山
作者简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中组部“万人计划”。长期从事出版理论与出版政策研究。
出版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正式提出至今不过8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学的研究步入快车道,研究成果迭出。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出版业的新发展,出版学研究不断呈现新态势、新气象、新成果。
一、中国出版学研究回顾
1931年,从事出版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年轻学者杨家骆,在《图书年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出版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对此进行研究。1949年,广东国民大学教授李次民从新闻编辑的角度出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编辑学专著《编辑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学的研究进展不大,没有出版学研究的专门著述出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出版业的恢复与快速发展,出版业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一批工作在出版管理、出版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理论修养的出版界的前辈,发出了建设出版学的呼声。此后,出版学研究受到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一批出版学论著陆续出版,出版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70年来,出版学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出版了一批出版学研究的论著;二是出现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三是形成了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四是一批高等院校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出版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五是完成了一系列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科研课题。
如在学术著作方面,出版了《出版学概论》(袁亮主编)《实用编辑学》(阙道隆主编)《编辑出版学概论》(叶再生著)《期刊编辑学概论》(徐柏荣著)《图书发行学概论》(郑士德著)《中国出版通史》(石宗源、柳斌杰总顾问)《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等一批不同领域的研究著作。
在专业出版研究机构方面,1985年成立了中国出版发行研究所(2010年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此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也建立出版研究院等,有了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专业的研究队伍。
在出版学高等教育方面,截止2017年,全国有68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本科专业,有28所高校招收出版硕士研究生专业,有8所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有了一支出版教育与出版研究相结合的队伍。
在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关于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是研究出版活动一般的规律。具体一点讲,是研究各类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工作及阅读行为。学术界有“矛盾说”“规律说”“文化现象说”“出版要素说”“出版活动说”等,但是总体来看,“矛盾说”与“规律说”占主流。关于出版学的学科属性,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交叉学科”“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等观点,现在一般认为出版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新兴社会科学。
对于出版学科的归属,由于学科分类标准的不一致,学术界、教育界也有不同看法或做法。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和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出版学都不是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出版学科的归属,有不同的做法。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上,出版学(编辑出版学)或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或作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二级学科存在,归在文学门类或管理学门类。
国外出版学的研究起步很早,欧美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出版研究。英国斯坦利·昂温的《出版概论》,从20世纪20年代出版以后,被誉为出版的“圣经”,在许多国家不断再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专业的书业研究集团,持续开展出版研究工作。韩国于1959年成立出版学会,日本于1969年成立出版学会。此外,日本和韩国也有出版研究所,有专业与兼职的研究人员。欧美国家也有许多高校设置出版专业,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国外也有许多出版研究的专业杂志,如美国的《出版研究》、日本的《出版研究》等,其出版的时间均早于中国。
我国出版学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出版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学术地位还没有达成共识;出版理论研究总体落后于出版改革发展实践,对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新技术在出版领域运用所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及由此引发的新问题研究滞后;出版领域智库数量少,力量弱,智库的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出版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足,等等。
二、出版学研究展望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工作必然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完善。面对着改革持续深入、不断发展壮大的出版业,出版学研究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出版学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广。结合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方向,我以为,未来出版学的研究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构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此相对照,出版学研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版学的理论建构还不成熟。因此,未来出版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理论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概念、术语、方法、对象、范式等要体现中国特色,要从出版业务描述转向出版知识论述。在中国出版学理论的构建当中,既要体现出版业的一般性、与其他国家出版学术研究的共通性,也要体现中国出版业的特殊性,还要关照出版业的时代性。
构建中国出版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国出版业的主体不仅包括图书,还包括期刊、报纸、音像与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产品形态;不仅包括编辑、发行环节,还包括印刷复制的环节。此外,出版物的消费与阅读,也是出版学科应当研究的范畴。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反映中国出版业的全貌。
2.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问题。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加速发展,不仅改变着出版物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传播路径、阅读体验等,也对出版管制模式提出挑战。既要深入研究出版与科技融合产品、服务所带来的行业边界、产业边界的混合化与模糊化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法规与管理问题,也要深入研究融合发展的趋势、方向、重点、热点等问题,引领、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还要研究因高度技术化给出版业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在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研究当中,还要关注出版、印刷、发行领域重大装备设备的研发、重大科技攻关以及重要标准的研制工作,要研究设立重大融合发展的工程项目,以带动融合深入发展。
3.出版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要研究面向“两个一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出版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出版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也包括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出版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重点任务与路径等,引导出版业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完成与做好阶段性的工作任务。明年“十三五”规划即将结束,“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开始启动,要在总结评估“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中长期发展目标,要抓紧研究制定近期规划,并且统筹好、衔接好近期规划与长期目标。
4.建设出版强国问题。这是中央对出版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出版强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我们与出版强国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如何建设出版强国以及何时建成出版强国等。在研究出版强国的标志研究中,既要有定量研究,也要有质性的研究;既要有产品产业规模数量的研究,也要有文化水平文化影响力的研究;既要体现出版的硬实力,更要体现出版的软实力。
5.出版产业发展问题。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版产业发展涉及诸多问题,要从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对待出版产业政策,发挥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功能;健全产业政策的评估体系与机制,建立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发挥改革的动力功能,确定出版改革新的重点方向、重点任务,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所有制等改革,释放出版企业活力;总结出版社股份制改造的经验,深化出版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出版单位集团化发展和上市融资;研究出版传媒集团特殊管理股以及股权激励问题。在出版产业研究过程中,还要总结与研究出版业的对内对外开放问题,包括非公资本、外资等进入图书选题策划、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等领域的问题。
6.出版物销售渠道与市场建设问题。在出版物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国家对实体书店的建设有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实体书店的发展,但是县级及以下基层书店的生存压力仍然很大,面向农村的出版物销售渠道建设是难点。线上出版物渠道不断创新,在出版物销售中占比逐年提升,但是线上渠道盗版、打折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规范经营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痛点问题。除传统书店、电商渠道外,馆配渠道、系统渠道等发展很快,渠道创新也是研究的热点。渠道研究还包括网点布局、空间设计、运营策略等;要研究市场与消费的问题,促进出版物消费。扩大与做大出版市场,既是出版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出版事业繁荣的标志。要研究出版物消费升级的规律与阶段特征,制定促进出版物消费的政策。
7.出版管理问题。出版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出版管理包括党的领导与政府管理、行业组织自律与企业守法经营及社会监督等。新一轮的出版管理体制改革基本结束后,出版管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企业、出版物、出版市场管理等方面。在企业管理方面,建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机制,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首要的课题。在出版物管理方面,包括出版物结构、出版物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出版内容创新等是重要的方面,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出发,加强与改进内容存在生产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是永恒的课题。在出版市场管理方面,主要是市场秩序的规范与清朗问题,既要研究用法制手段治理无序竞争的问题,也要研究用法制与行政的手段打击侵权盗版等问题。
8.国际出版市场与中国出版国际化问题。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出版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及其管理与扶持出版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研究分析不同国家读者的阅读行为与偏好,为我国出版物走进国际市场提供决策参考。在对海外的出版研究中,应特别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读者状况等,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交流。应重视对外传播渠道建设的研究,探索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传播渠道建设的不同模式,拓宽渠道建设的思路,服务中国出版、中国文化走出去。
9.阅读问题。阅读是出版的最终目的,也是出版创作生产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出版业来说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所以研究读者需求、研究阅读行为是出版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在现有的出版学研究著作中,无论国内还是海外,阅读研究都没有纳入其中。阅读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阅读政策与阅读实践研究、阅读调查与阅读效果、阅读能力测评等。在阅读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新技术、新载体、新媒体等对青少年阅读行为的影响,开展新技术条件下阅读与认知、学习、思维关系的实证研究。此外还要高度关注阅读行为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研究。
10.中国特色出版法制体系建设问题。首先研究中国特色出版法规的整体布局,完善中国出版法律法规的四梁八柱。研究数字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的适用问题,研究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完善图书、报纸、期刊、数字出版等出版管理的规章规定,服务依法依规管理等。
除前面提出的十个需要加强研究的方面外,其实还有许多领域值得研究,比如出版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问题,出版历史与出版文化问题等。
【专家推荐意见】这是一篇描述性文章,简明介绍了出版学在中国的建立、成长和发展,也谈了作者对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看法。本文讨论的出版活动的内在规律、出版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出版在社会文明进展中的作用,都是发展出版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需要实践检验。当前,出版学的研究工作还需大大加强,尤其是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需各方面共同努力。
(思想中国出品,皆为原创,如蒙垂爱关注转发,务请注明转自党建网或党建网微平台,以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